冬天到了,又来到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的高发季节。
一、流腮的传染源
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
二、流腮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等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其传染性较强,发病率较高,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四季均可流行于托幼机构、学校等聚集人群中,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腮腺炎病毒也可感染成年人,通常不引起发病但可作为病毒携带者传播疾病,主要症状为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感染。
二、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高,传染性强
连续多年在中国丙类传染病报告数中排名第二,其并发症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社会负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三、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
为控制腮腺炎病毒的流行,自1967年起,随着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被许多国家纳入国家接种计划,较好地控制了腮腺炎的流行,在许多发达国家腮腺炎的发病率降低了99%。
四、疫苗接种后为何还有腮腺炎的暴发性流行?
尽管腮腺炎的发病率有大幅降低,但近年在美国、荷兰、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均发生了腮腺炎的暴发性流行,其可能原因主要为:
1.易感人群的聚集。在美国和欧洲的多次暴发流行均发生在校园内,在高密度的人群中,未免疫和1针免疫人群数量多,使感染腮腺炎的风险增加;
2.接种次数影响腮腺炎的发病率。1997~1998年在美国纽约腮腺炎暴发流行的统计结果表明两次免疫可能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可增强人体产生针对腮腺炎病毒抗体的反应水平。最近研究也显示,3 针免疫的有效性要高于2 针免疫的有效性;
3.免疫后抗体水平下降。美国有研究显示,腮腺炎疫苗2针免疫后12年的腮腺炎抗体水平会下降到免疫前的水平,另一项独立研究中,通过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腮腺炎疫苗免疫后的腮腺炎抗体和抗体结合力分别下降了65%和24%,调查也发现,与未感染者相比,感染者体内针对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更低,接受腮腺炎疫苗免疫超过10年的人群比未超过10年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4.流行基因型和疫苗基因型不匹配。根据 SH 基因序列的差异,腮腺炎病毒主要分为12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地区流行,在西方国家流行毒株主要是G基因型,中国的主要流行毒株是F基因型,而现在应用的疫苗毒株主要是A基因型,这种基因型的差异可能影响疫苗的有效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