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晋安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源流。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晋安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体旅局和区旅游中心联合出版了《福聚晋安—文旅专辑》,按“山、水、城、村”四辑,收录晋安文旅散文作品28篇,为时代留痕,为今日繁荣之东郊立传,为文旅强区赋能提效。即日起,今日晋安微信公众号开设“走读晋安”栏目,与你一起走进晋安,来一场走心的寻福之旅。
百年风雨五里亭
缪淑秀
五里亭
始建于明代
是榕城儿女数百年来
向海而生的历史见证
明洪武年间,驸马都尉王恭主政福州,修建府城,设置东、西、南、北、水部、井楼、汤门等7个城门。水部门位于东南方向,出城门为福马古驿道,沿鼓山南麓到下院转经魁岐至马尾港,五里亭位于驿道五里处而得名。
今五里亭坐落于晋安区鼓山镇后浦村,是福州主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古代送别长亭。
五里亭 缪淑秀 摄
风起云涌 开辟海丝之路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派江吻海,是个一城秀水半城山的滨海城市。
早在先秦时期,福州先民们便开始从事海上生产生活,海上贸易萌芽于汉代。从三国时期吴国“置典船都尉,领谪徒造船于此”起,福州一直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造船基地。盛唐以后,海上贸易勃兴,福州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五代时期,王审知及其家族主闽,开辟甘棠港,招徕“蛮夷商贾”,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北海运枢纽的贸易格局。宋元时期,福州继续保持着与日本、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担任使团正使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走访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其间,郑和在长乐、马尾等水域开辟港口,以便驻泊候风、扬航出海。至此,福州的海上贸易达到了鼎盛期,境内有了太平港、河口港、马尾港等20多个港口,经由福州港,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越洋过海,远销异域。
图源 网络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福州也由此形成了融合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的闽都文化。
马尾港位于福州东南闽江分流台江、乌龙江汇合处,是个淡水良港,也是福州的门户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马尾港的作用日渐突显,往返城区与马尾间的福马古驿道的行人逐渐增多,五里亭也随之而建。
血雨腥风 守护美好家园
海上交通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也带来外敌的侵扰。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猖狂袭扰我国东南沿海,见证海上商贸繁荣的五里亭也经历了抗倭斗争的血雨腥风。
明万历和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八月,“倭数千人由海入寇,至福宁,转掠而南,遂逼省会。四郊被焚,火照城中,死者枕籍,南台、洪塘民居悉为煨烬”;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倭蹂连江,逾北岭,复逼会城,转攻福清县,陷之”;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复由福宁度古岭,劫福州。城门昼闭,掠近郊”;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大掠连江诸村,穷谷深山,无不焚毁屠戮,财物罄掠无遗,凡三阅月。时倭舟尚屯沿海,复掠省会诸村,城门昼闭弥月”。
连年的倭患侵扰,让东南沿海百姓民不聊生。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秋,倭寇纠集万余人妄图攻占福州,其中一支近千人队伍占据了福州东郊五里亭,焚掠周围村庄,屠戮乡民,构筑营垒伺机进犯水部门。乡民们奋起反抗,但由于缺乏正规训练和精良武器,终被击溃,伤亡惨重。之后,城内官兵开城出战,也未能突破倭寇防线。
此时,戚继光率领的精兵在闽东剿灭横屿、牛田、林墩的倭寇后,抵达福州南台,获悉五里亭倭情后,立即带领3000精兵从大坂北袭五里亭,以“鸳鸯阵”一举将近千名倭寇全部歼灭。
大获全胜的军民在五里亭高唱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乡民们将牺牲的烈士遗体厚葬于东郊高山,把倭寇尸体埋于五里亭周围的泥沼地。
据当地居民回忆,以五里亭为中心,东郊西起紫阳、砌池、讲堂前诸村,东到秀坂、凤坂、后浦、连潘等地,以及南边的象园村,方圆数华里的郊野上曾有18座掩埋倭寇的土墩。到1958年,这些土墩才被平整湮灭,仅留下五里亭附近福慧寺内的“祟玄坛”倭墩。
风云变幻 寻求救国之路
此后三百年间,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往来,东西方之间文化、贸易大量增长,伴随着的是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的涌现。
“泰西诸邦均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俄、德又各以船炮互相炫耀,日竞其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
为巩固海防,清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左宗棠在马尾创建了总理船政(之后更名为福建军政府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等),具备军舰制造、海军和工程技术教育、舰队编练管理等职能,任命侯官(今福州)人沈葆桢担任首任总理船政大臣,组织外国技术团队协助中方设厂、造船、兴办近代教育。
马尾船政所建造的舰船占当时国内舰船总量的70%,除了用于组建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还为北洋、南洋两支水师配备了大量舰船。而船政学堂则为中国培养了严复、邓世昌、萨镇冰、詹天佑等629位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
如今,作为福州四大城市雕像之一的严复雕像正矗立在马尾马江渡广场,遥望江海,守护着福州的东大门。
此时,福马古驿道的交通也达到鼎盛期,有多少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告别五里亭,奔向远方,为积贫积弱的民族寻找一条强国保种之路。
沐风栉雨 远走异国他乡
福建地处丘陵地带,自古“八山一水一分田”,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极其狭小,随着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人地矛盾急剧突显,再加上连年的征战,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福建人开始漂洋过海,远走他乡。
“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仅一水之隔的台湾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成了榕城先民迁徙的首选。
早在先秦时期,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寇派兵侵占台湾南部琅懋、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沈葆桢随即携船政学子跨海赴台,勘探台湾海防情形与风土人情,并着手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沈葆桢推动台湾与大陆自由通商、通航后,再次迎来福建人口入台高峰。
福州的先民们在五里亭告别亲友后,一路行至马尾港后漂洋过海。如今,五里亭一带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传唱的《五里亭送郎歌》:“送郎送到五里亭,杨柳依依是奴情。此去台湾千里路,马尾港外波不平……”
据统计,如今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同胞多达430余万人,分布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祖籍福州的台湾同胞约80万人,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
风雨同舟 共享盛世繁华
600多年来,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五里亭始终宛若一位处事不惊的老母亲,守候在儿女必经的路上,以她柔弱的身躯为他们遮风避雨,以她的刚毅与坚韧给予每一个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五里亭曾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得以重建。1998年,后浦村民在五里亭立交桥西南侧挖掘出土4根落款“宣统辛亥年季秋吉旦”的石柱。为保护古亭遗存,乡民们四处奔走筹资。2006年,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一座明清风格的四角亭在后浦村后浦路62号落成。
重建后的五里亭为单檐歇山式亭盖,金色琉璃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柱子上依然清晰地刻着行、隶楹联两副:“宝剑烛天,龙降虎伏;福星当路,凤翥鸾翔。”“北极位尊,恩媲万家生佛;南闽地迥,灵钟五里长亭。”?
图源 福晋鼓山
自汉唐以来,我国已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五里亭亦有“折柳赠别”之风,以祝福漂洋过海的亲友能如柳树般落地生根,所遇皆安。因此,重建五里亭时,为再现当年长亭送别的情景和后浦村的原生态风貌,后浦村民附建了一座“柳园”,精心营造了“灞桥惜别、葫池清赏、瓜井追思、桑溪流觞、碑前考古、柳下纳凉、草堂吟哦、榜书可仿、菜畦试栽、稻田观秧、古臼舂米、石磨流浆”等柳园十二景。
缪淑秀 摄
作为福州东郊著名的古代地标建筑,2009年,五里亭被公布为晋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铭记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的方向。如今,“五里亭”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名称融进闽都文脉里。
1992年,晋安区在连江路创建了以“五里亭”命名的茶叶市场,汇集了中小型茶叶商家600余家,成为展示全国茶类品种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久之后,一个集茶叶产业链大数据中心、福州茶文化传播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研发中心等为一体的“世界茶港”将在这里诞生。
原五里亭茶叶市场 陈暖 摄
1993年,矗立在连江路、福马路口的“五里亭立交桥”建成通车,成为全省首座互通式蝶形立交桥;2002年,位于晋连路的“五里亭”社区成立;2019年,福州地铁2号线开通时,在福马路上设置了“五里亭站”……
五里亭立交桥 吴伯锋 摄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当年的东郊已是繁华的都市。伫立五里亭前,畅想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与榕城的日新月异,这应该是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先民们向往的愿景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