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晋安VOL.13|1700多年!福州温泉最早发现利用,始于晋安!
时间:2024-10-17 09:17

  编者按 

  晋安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源流。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晋安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体旅局和区旅游中心联合出版了《福聚晋安—文旅专辑》,按“山、水、城、村”四辑,收录晋安文旅散文作品28篇,为时代留痕,为今日繁荣之东郊立传,为文旅强区赋能提效。即日起,今日晋安微信公众号开设“走读晋安”栏目,与你一起走进晋安,来一场走心的寻福之旅。

  晋安温泉:人间何福能堪此

  吴恒之

  古语有云:“汤涌三山,福泽榕乡。”这既是赞叹,更是自豪。

  福州是东海之滨福建省的省会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

  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何力雄 摄

  她不仅以温泉主要集中于市中心为世界各大城市所罕有,且以泉脉广、流量大、泉温高、水质好而驰名遐迩,自古便有“闽都温泉甲天下”之美誉。而作为福州1700多年温泉史的开端,晋安温泉文化底蕴亦是十分深厚。

   

  桂湖温泉 周昂 摄

  晋安区位于福州市东北部,是福州主城区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境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深厚的温泉文化底蕴。境内温泉分布甚广,从北峰山区的桂湖温泉度假区,到平原地区的晋安河至光明港十里温泉带,各式汤池星罗棋布。而福州温泉最早发现和利用,就始于晋安

   

  美人谷温泉

   

  汇雅温泉

  晋安温泉历史悠久。西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筑子城时,人们在晋安河东岸开发利用的自涌泉“青?池”,是福州最早发现的温泉。到唐五代王审知建罗城、夹城时,人们又在城东北、城东发现了大大小小的温泉,东门外至今还流传有闽王辟地现温泉的民间传说。两宋时期,今新店龙窟山、岳峰白马山、宦溪桂湖等地也相继发现天然温泉。宋时,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的龙德外汤院被正式定为“官汤”,专供官员沐浴;元绛知福州时,又建内汤院。一时间,“官汤”“民汤”纷立,文人墨客更是乐此不疲,吟诗作画,其乐融融。明代,内、外汤院已不见于志书,当已废圮。但此时百姓开凿利用的汤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清代,又在鼓山后屿发现温泉。至20世纪30年代初,东门外和王庄开设的温泉澡堂达12家。

  晋安温泉古迹珍贵。千百年来,福州温泉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古迹,如传统温泉澡堂,与温泉有关的地名、传统街巷、历史构建物、古井、摩崖石刻等。其中,晋安区最富代表性的有以下三处:其一,宋代的宦溪桂湖摩崖石刻是福州六城区唯一的温泉摩崖石刻。它位于晋安区宦溪镇桂湖垄头村西边,在溪边巨岩上,共镌刻有5段诗刻;其二,始建于明初的王庄街道碧泉庵是福州主城区少有的因温泉得名的构筑物。它位于晋安区王庄街道紫阳小桥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三,始建于明末的宦溪温汤魁社不仅是北峰地区唯一以温泉命名的境庙,更是福州唯一富含红色文化的温泉古迹。它位于晋安区宦溪镇垄头村,因其地有天然温泉,故名“温汤魁社”,是为温泉第一社。

  晋安温泉传说动人。福州自古民风淳朴,文化昌盛,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金汤文化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福州传统温泉澡堂的店名,就很有思想深度。如新店人林木发创立的“沂春亭”澡堂,出处见于儒家经典《论语》;又如,东门外的“日新居”“日日新”“又日新”三家澡堂,其店名直接来自儒家另一部经典《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再如王庄的“乐天泉”澡堂,语出《周易》的“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些店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儒道哲学,彰显了闽都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福州城市精神。而早已深深地融入民俗民风之中的福州温泉,在晋安民间还流传有不少传说轶事,同样也是福州千年金汤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龙王九太子泪落汤岭,闽王王审知辟地城东,东门青?池的睦邻友好,后屿温泉上的忠贞不渝,苏东坡汤泉参禅……这些晋安百姓代代相传的金汤传说,充分体现了闽都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独特魅力。

  晋安温泉名人众多。由于福州温泉声扬环宇,千百年来,受到众多名仕显贵的青睐,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赞颂,如元绛、李纲、吕惠卿、陈寿祺等名人,都曾与福州温泉邂逅。其中不乏发生在晋安区境内的故事,如北宋名臣程师孟上巳东禅游泉、明初布衣诗人邓定犯汤瘾、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王庄汤泉上挥毫抗日爱国诗等。而晋安作为福州温泉最早的发现地,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推动温泉开发与利用的先辈,如创建福州最早营业性温泉澡堂“福龙泉”的茶园街道水头陈氏家族、最早从台湾引进“凿井抽汤”技术与运营模式的新店人林木发等,最早联合创建福州股份制澡堂“百合明园”的岳峰人庄原豪等。他们形之于笔墨,见之于行动,无不使福州温泉名传后世,无不使福州温泉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为温泉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有人说福州盆地就像大澡盆,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以金汤沐浴,饱享大自然之福泽。许多福州人自小就与温泉结下不解之缘,有的还在襁褓之中就被抱着下了汤池,享受温泉的润泽。沐汤者扯一块龙头布作浴巾,穿“笃笃”作响的木屐来到池边,在汤池中慢慢浸泡……

  沐汤荡涤污浊。重视沐汤是闽人的古老传统,福州人自古把沐汤与祭祀、祈福、婚娶、生子、寿庆、建房、造墓等并列。到澡堂沐汤,荡涤污浊,既是卫生和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讲究道德情操的需要,正如古人所云:“澡身而浴德”。民间红白喜庆或重大节日,都要到澡堂沐汤;祭祀沐汤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

  沐汤祛病健身。福州百姓深知沐汤的医疗保健功效,“人沐浴者,荡邪而难老”。著名小说家施蛰存赞福州温泉浴:“老夫浴罢浑如梦,直觉肤坚肠胃轻。”现代作家郁达夫20世纪30年代任福建省政府参议时,对福州人洗浴温泉的效果也有过细致的观察叙述。20世纪50年代后,温泉浴与推拿、针灸、理疗、中药融为一体,被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近些年还结合水力脉冲按摩、药浴、酒浴、鱼疗等多种温泉水疗,充分发挥了温泉浴的健身美体作用。

  沐汤启迪灵感。经常沐汤可促进血液循环、激活大脑细胞,使人更加聪慧敏捷。福州人在澡堂沐汤启迪灵感,自古有之,尤其文人更是独得其秘。明代布衣诗人邓定老汤瘾发作,连夜从鼓山赶回东门外沐汤,诗意大发,留下名句“却忆白云楼上宿,一杯香露酒除醒”。抗战时期,文人墨客陈子奋、邹丽生等六七人经常聚集在古三座沐汤,作画吟诗助兴。福州闽剧界的编剧们更喜欢去汤池店,他们边泡汤边沟通题材,互相交流切磋。如写《炼印》的林舒谦、写《钗头凤》的陈明锵、写《贻顺哥烛蒂》的邓超尘等,经常泡在汤池中给剧本“围场”。

  沐汤会友应酬。大家聚集汤堂,既可领略沐汤的美妙,又能交流感情。宋代抗金名将、丞相李纲晚年居福州,经常应朋友之邀享受沐汤乐趣,留下了“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千古绝唱。民国时期,粤军司令许崇智来福州,在王庄乐天泉招待宾客和部属,人数多达200人。福州汤堂还是一条了解风俗民情难得的信息渠道。在那里可以听到许多社会生活中的新闻轶事,只要有人提个头,便有许多人随声附和,海阔天空、自由自在,无所不谈。难怪许多在外谋生的福州人对汤池怀有特殊的感情,一回到福州,往往要先到澡堂一泡为快。

  “人间何福能堪此,好与天家浴仙子。”这是《全宋诗》收录的福建南宋诗人胡仲弓诗作《晋安城东温泉》中的名句,是赞叹闽都“福地金汤”最美的诗句之一。全诗想象力丰富且充满诗情画意,精妙地描绘了氤氲汤池里身体与心灵双重极致享受的过程,更将“福地金汤”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比清代陈寿祺所撰名联“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早了500多年。

  温泉是福州的一大特色资源,温泉文化是闽都文化成为国际品牌不可或缺的部分。晋安区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关于温泉开发利用的重要理念,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做大做强温泉产业,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来源:晋安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